劳改博物馆“网开”全球 斑斑血泪警醒世人

来源:之音, 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 雨舟

的劳改博物馆首度上网,该会稳步进入“后吴弘达时代”。

 

洛杉矶 — 

美国之音独家获悉,由已故著名活动家吴弘达创立的“劳改基金会”,经过近年一系列物是人非的震荡之后,已经重振旗鼓,并前所未有地推出“网络劳改博物馆”(Online Laogai Museum),向全球参观者7天24小时全方位、立体地展览与“劳改”历史相关的各种证据。

“网络劳改博物馆”是一个中文和英文并行的“一式两份”的网络展览平台。这也是劳改基金会在“后吴弘达时代”的重大成果。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揭露中共罪恶的博物馆,”劳改基金会的新一届理事会说。这个博物馆如今超越了时空的局限,以网站形式把实体展览内容原封不动、甚至是绘声绘色地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负责项目策划和编辑的中国当代政治史专家也是劳改基金会的新一届三人理事会成员之一。

他告诉美国之音,包括他在内的不到10人,亲手把劳改基金会这个劳改博物馆搬上了互联网;网络劳改博物馆是原版实体“劳改纪念馆”(Laogai Museum) 在时空上的延申,并挖掘和拓展实体版的潜力,通过文字、声音和画面,向全球参观者有深度地展示“劳改”的前前后后。

“它不仅可以7天24小时开放,而且,从经济效益上说,这样的博物馆还不需要雇用工作人员值班,可以省下一笔开销”宋永毅说。

记者浏览网页看到,这个虚拟网络博物馆包含了原实体劳改博物馆中所有的数百个展板、展品(照片)和视频。在这个网站里,根据原来实体博物馆的主题开发的网络展板/页面有两百多个,包括走进劳改、劳改中的酷刑、死刑和器官市场、受害者的故事和电影及视频等九大部分。每个部分都配有详实而严谨的文字、音频或视频内容作为铺陈和佐证。

宋永毅告诉美国之音:“实体博物馆开张几年中,参观者的数量一直不理想。我们接手以后,从2018年10月,到今年4月因为疫情被迫临时闭馆,统计的数字显示,总共仅有296名访客,平均每个月只有17.4人。而在华盛顿特区繁华的杜邦圆环维持这样一个博物馆的开销是不小的,税务、保险、雇佣管理人员的费用还仅仅只是一部分。总之就是效益堪忧。”

宋永毅表示,能亲自来参观的人数很少,但是,通过邮件提出希望前来参观访问的要求却很多,甚至包括俄罗斯都有人想前来参观,大陆和台湾的感兴趣人士更是不计其数。但是,如果要这些人专门为此前来华盛顿跑一趟也不可能,因为开销太大。于是,“觉得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

负责编辑和网站管理的杨子立告诉美国之音,他在中国曾经是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后来因为政治问题而成了“”;出狱后致力于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弱势群体维权,遭到官方“维稳”,被逼远走美国。

他说:“这是我在美国获得工作许可之后做的第一份工作。我的任务就是把实体劳改博物馆中的展板放到网上;不过,有些受害者的故事是展板中原来没有的,所以也增添了很多内容;包括语音介绍、图片集很多都是专门添加的。这样,网页上便有比较完整和连续的介绍,便于用户获得更加彻底的浏览经历。”

杨子立说,如果他选择其他工作收入可以更高,但是,他宁可在这个圈子里为网络劳改博物馆服务,为自由和人权效力。

周泽浩是美国宾夕法尼亚约克学院(York College of Pennsylvania)的研究人员,他是网络劳改博物馆英文版的全权负责人,包括中文译成英文,英文解说词以及英文配音项目。

他告诉美国之音,他经历过六年的上山下乡,属于“被变相劳改”;在美国也参加过吴弘达先生主持的会议,与吴先生有过私人接触,十分认可吴先生的理念–“为那些无名无姓无声的人”发出声音。

周泽浩称,“这是一份十分有意义和特别的工作……在翻译过程中,深感专制社会中一些词汇的荒唐和难以想象,以及把这些词汇所包含的感觉恰如其分地传递到英文中的难度。由于要把所有受害人的经历都认真过一遍,所以,对个人而言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周泽浩说,他得以用个人的方式为这个项目组织一个志同道合的小团队,从事英文网页的全部翻译、录音等具体工作,并且从项目中尝试出了一个有效的合作模式,认定用自己的专长从事类似的项目让他其乐无穷

周泽浩认为,他的技术能力正好契合这项工作的要求;他获得过英语学士、教育学硕士、图书馆学及信息学硕士,此外还拥有一个历史学博士学位。

因进行重庆长寿湖右派调查、重庆土改调查,著有相关著作,并因此被这个一所大学解雇的重庆人士谭松,负责为网络劳改博物馆所有的介绍解说部分配乐。

谭松告诉美国之音:“我主要从油管的免费音乐区寻找和下载没有版权的音乐,大概为30多篇解说进行了配乐。这个技能是我当时在重庆秘密调查右派、土改时自己摸索出来的。那时,我一个人要进行采访,而且不能公开进行,要写剧本,要录像,画面、解说和音乐都要提供。除了最后的视频合成请人做,具体内容都是自己提供的。”

宋永毅说,他最初加入劳改基金会,就是为了帮助基金会做两个具体项目,一个是建立以文字材料为主的劳改数据库,共有五百多份劳改档案文件;不过,最近还要进行一次主要更新,就是再加入五十多个重要档案文件。第二个项目就是把原来的展览实物整理成为网上资料,用网络的方式来表达实体展览馆,这个相对较难,包括声音、图像,等等。这些就是现在面世的网络劳改博物馆中的内容。

宋永毅说,他是大约两年前的2018年8月加入劳改基金会的。他的前任是负责该机构日常运作、现在服务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的智囊人物余茂春。

劳改基金会的现任理事之一陈奎德博士告诉美国之音:“劳改基金会的理事会是宋永毅、夏明和我三人。我和宋先生推举年轻有为的夏明担任主席,具体操作方面宋永毅先生做得比较多。由于我们都是不领取薪水的志愿人员,因而得以避免薪资问题引发外界争议。劳改基金会和博物馆的日常开销由掌控资金的‘雅虎人权基金会’支付。”

劳改基金会的理事会发表的声明说,新落成的网络劳改博物馆无论在主题之突出上,还是在内容之厚重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网馆里有60部与主题相关的电影或视频,其中不少为著名的、甚至在国际上获奖的作品,如《寻找林昭的灵魂》(胡杰)、《夹边沟祭事》(艾晓明)、《红日风暴》(彭小莲,描写胡风集团事件)、《星火》(胡杰)、《六四事件:廣場備忘錄》(BBC)、《大堡小劳教》(谢贻卉)、《“活摘十年調查”:一個中國軍醫十年調查出活摘器官的真相》、《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波生前谈中国的言论自由》等等。

其次,它给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劳改和中共当代政治运动的网上图书馆。每一个页面上都提供相关的历史档案和中英文书籍,读者可以线上阅读或者下载保存。它和已经建成的劳改档案数据库连线,可阅读和下载的档案文件有500多份、中英文书籍60多本,其中部分是初次上网。比较有名的包括,谭蝉雪的《求索:兰州大学右派反革命案纪实》、王申酉的《王申酉文集》、遇罗克的《出身论》、鲍若望的《毛泽东的囚徒》、吴弘达的《昨夜雨骤风狂》、徐文立的《徐文立文集》等。

再次,它扩充了原有的博物馆展览内容,尤其是建立了一个由150 个“受害者故事”组成的政治犯网络群像。网络博物馆在原来50人的基础上,增加了近100名新的政治犯和宗教犯。这些人不仅有汉族,还有14名少数民族人士;有历次政治运动的受难者,也有目前正在狱中服刑者(如王怡、黄琦、郭泉等人)。这其中还有将近五分之一是女性政治犯,不少是最近二十年内的受害者,如高瑜、张菁、孙宝强等。关于每一个受害者,不仅有他们的简单故事,还配有照片、文书和视频链接。访客不仅容易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更会铭记他们沉甸甸的苦难和抗争。

宋永毅透露,网络劳改博物馆接下来还要做一个项目,就是政治犯数据库;不过,这个数据库不是关于历史上的政治犯,而是当前在押的,尤其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偏远地区的“政治犯”。

正如周泽浩所说, “为无名无姓无声的人发声”是吴弘达的遗产。

劳改基金会的网页说,“吴宏达1992年创建了劳改研究基金会,搜集资料并唤起世界关注中共劳改制度的严重反人权罪恶;吴宏达对中共劳改暴行的记录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并受邀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现身其广受关注的‘60分钟’电视节目;他的不懈努力让‘劳改’一词2003年被牛津英文词典编纂入目;2008年,他在首都华盛顿创建了劳改博物馆。2016年,吴宏达不幸逝世,劳改基金会的团队进行了调整与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