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名校毕业却混得最差的人,他们怎么了?

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流行着一个知乎问答:清华北大毕业混得最差的现在怎样了?

在众多炫耀年薪的回帖中,一个回答击中了许多人的心。

中国的顶级学府近年屡屡陷入争议,被认为培养出一群“精致的者”,即那些只关注自身的发展,对社会毫无责任感人。

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有理想的傻子

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遭广泛批评之时,它的反面——”者“——却像知乎回答说的那样,看起来有点傻。

蔡伟是清华大学硕士,陈玫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 在中国蔓延的时候,他们和其他90后志愿者在网上备份删除的文章(包括相关文章)。为此两人以涉嫌“罪”被逮捕。 

同样在年初北京被警察带走的还有李翘楚,她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专门研究劳工问题,长期参与志愿服务。她被拘捕可能是因为她反对性别暴力的活动,以及她的男友许志永于2019年12月在参加了一个律师和活动人士的非正式聚会。

2018年, 一场工人组织工会引起的大抓捕蔓延全国。不少人当时才意识到,原来有许多顶级学府的学生真正的关心底层,关心工人权益,他们不仅声援工人,许多人甚至放弃了 “大好前途 “,毕业后就在基层服务工人。最终,因这个事件被拘捕的人数达至110人以上。

许多人没有办法理解这些人,他们已经站在起跑线的前端了,却因为一些既不能收获名利,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毫无帮助事情,而承受着沉重的代价。

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代价

代价沉重者如刘晓波,在牢笼中失去了生命,稍轻的,亦有不少人失去了青春和自由。他们做了什么?呼唤改革、帮助弱势群体维权、记录地震的名字,还有声援被捕人士。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只是在网络上针砭时弊,呼吁公义,对抗网络审查。而令人越发愤慨的是,仅仅如此,他们就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备份被审查文章的蔡伟和陈玫在四月被抓后一直无法和家人及自己选择的律师联系,他们正在被“指定居所居住”。

张忠顺、戴振亚 及前人权律师丁家喜①在2019年底聚会后被抓,半年过去仍未能与家属联系,他们同是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不能不提的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这个措施在2012年被加入《刑事诉讼法》后,一再被滥用。按照法律,除非嫌疑人没有固定住所,否则监视居住应该在住处执行。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包括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或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因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才能在特别批准下,把嫌疑人移到指定居所。

然而越来越多人,特别是青年行动者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被采取这措施的还有李翘楚。她在取保候审前的四个月,亦被移到指定居所监视,期间家人律师都无法和她接触。

他们相信自己的行动能让这个世界变好一点点,因此决定采取行动。然而这份勇气,却使得他们成为同辈中 “混得最差”的一类。

这些理想主义者为弱势社群发生,为社会争取公义,却被噤声,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被“寻衅滋事”,在家人、朋友的世界里消失。 他们相信自己的行动能让这个世界变好一点点,因此决定采取行动。然而这份勇气,却使得他们成为同辈中 “混得最差”的一类。

是的,有什么比失去自由更差呢?

所以,真正的问题并不是为什么当今年轻人变得精致利己,而是在这个国家,除了沉默与自保,是否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

①截至发稿日,张忠顺、戴振亚已取保候审,丁家喜被控“颠覆国家政权罪”,至今未能与家人律师见面。

转自:国际特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