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八九民运反思之辨(1) ——从苏晓康“八九新说”谈起

全文提要:
八九民运反思之辨(1)
引言

一:必须老调重弹八九历史六四暴行

二,反思误区:明于理念昧于事实

以下各节待续

八九反思之辨(2)

三,“策论”性反思不足为训

四,八九学运激进吗?

反思之辨(3)

五,东德民运光谱:权力集团与民间力量

六:波兰民运历史:失败的荆冠

八九民运反思之辨(4)

七:民情底色

八:八九遗产

引言

没想到八九六四32年之后,需要为这场运动做辩护,而且是面对自我阵营的质疑。

这种质疑是以“反思”为由提出的。这种质疑的主题是:八九是否是一场伟大的民主运动?

这种质疑,抽象化或忽略过六四暴行,以当局六四暴行恶政所引发的一系列恶果——如六四亡灵不得昭雪、天安门母亲追讨公义不成,中国文明变革机遇消失、邪恶专制崛起甚至全球化击败西方这些现象——指斥八九民运,相当于把六四屠杀的恶果,转嫁于八九民运,这无疑是对八九民运的指控。

这种质疑还有一个前提,就是:32年了,针对八九六四说了这么多年没有新意,所以应该说些新的东西。

上述言论者是。晓康是我多年的好朋友。我对他的流亡心态、秀才脾气以及聪慧敏锐,深度同情而且自以为能够理解。这是我平生首次发表批评文章且指名道姓,是因为,晓康上述相关言论已广为人知,无需为他隐;其次我理解,引发关注和评论是晓康的本意和需要;再,我确实不同意他在他的“八九新说”中,将当局暴政性质与恶行之因,归为民间民主运动失败之果这种因果颠倒、本末倒置的逻辑,觉得应该公开反驳。不过此文虽由晓康八九新说引起,所论大多是自己认为重要的话题而借题发挥。四,撰写此文就事论事,无碍我对晓康的敬重和交情——我希望说出自己观点,但保持善意讨论问题的风气。

1989年5月20日在天安门的学生听到宣布戒严令,学生们宣誓誓死保卫天安门广场(网络图片)
1989年5月20日在天安门的学生听到宣布戒严令,学生们宣誓誓死保卫天安门广场(网络图片)

一:八九历史六四暴行必须老调重弹

“老調重彈……——三十年說一樣的話,太乏味了”,于是晓康便說了一通不一樣的、難聽的话。这样的反思八九的动机,不幸撞到我枪口上了。

喜新厌旧是人性使然,无可非议,不过新调虽然引人关注,却未必是切中要害的前提,这也是常识。现在没有新闻,未来没有历史,在国家机器扭曲事实近70年的大陆中国,八九六四已经从新闻变成旧闻,从旧闻变成记忆,从记忆变成遗忘,从遗忘变成荒原。不仅如此,他们在这片荒原上种植了谎言的丛林。而这片谎言的丛林,只能结出民族悲剧宿命的硕果。

龚自珍有言:“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这不只是一个判断句,这是迄今为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自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国史被灭,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中国民国——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在大陆消亡;自中国仁政道德文化遭五四批判再遭文革践踏,这个民族异化为马列信徒、无神论者,再沦为物质金钱的奴隶。顾炎武有亡国或亡天下(文化)之论,国是国体、国家,天下是文化、人心。洞察如今九百万平方公里大陆光怪陆离、灾难深重的景象,谁能说49年以降治下,不是灭史而亡国?谁能说文化没有被消灭,民族没有异化,道心之天下没有灭亡?

共产主义的潘多拉盒子早就喷射出诸多重大历史谎言:从庚子国难到辛丑谈判,从延安整风到民国抗战,从国共战争内幕到49年之后韩战、越战、周边战争,从所谓平暴行动、蒙古内人党事件到历次政治运动,从大跃进大饥荒到七九民运、八九民运,从关押百万人的新疆劳改营、香港变色到武汉病毒来源、生化武器工程……。

面对如此严重的现实,要抵抗这种“来路灭迹”工程,不能喜新厌旧,也无处推陈出新,唯有老调重弹:存亡继绝,振弊起废——找寻被铲除的真相,恢复被诋毁的经典,还原被扭曲的事实。谎言重复一千遍被说成了真相,真相必须重复一万遍,以便消解谎言。要有从新闻说成旧闻,从旧闻说成记忆,从记忆建造真实的历史,从真实的历史中建造民族的来路的坚韧决心。

几千年来,中国修史传统源远流长,修史制度坚实稳定,史笔如刀,镌刻真实,司马迁忍宫刑之辱笔写春秋,脍炙人口,而他笔下秉笔直书、犯上罹祸、坚决不退、前赴后继的齐国太史兄弟四人,更令人肃然起敬。如此以命相搏,代代相袭,记录真实,保护历史的传统,证明了那句盛传于民间的定语: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

欲使林木茂盛,必先培其本根。如今,在谎言的荒野上,欲要文明之树昌盛,必先还原历史,真实历史不仅相当于我们的宗教,也是我们国家未来文明之树的本根。培植这个本根,是每一代有尊严的人,尤其是有话语权的知识人的天然使命。

这个使命必须老调重弹,这种劳作必然枯燥乏味。而喜新厌旧导致忽略历史,急功近利必然经不起失败,成王败寇将会泯灭公义,文明不会由此积累,神明不会看守这样的聪明。所以,要反思八九民运,需要持守“历史是我们宗教”的传统,更需要恪守“人不知而不愠”的生活态度。

二,反思误区:明于理念昧于事实

专制集权的内部运作是一道铁幕,可窥其貌,难见其祥,中国专制政治也不例外。八九年民主运动期间,铁幕之外,小道消息層出不窮,相信哪條是个问题。关于中共下一步可能采取的行动,众说纷纭,各执己见,莫衷一是,这是八九民运的信息环境。即便32年过去,人们依然在寻找史料,挖掘信息,试图从中找出蛛丝马迹,确定中共内部的决策走向、时间坐标、人脉关系等,以便确认自己的结论正确,他人的分析错误。

而八九年学生与当局的沟通渠道,不如美中49年后断交时期的状况。那时,在第三国家的酒会上,还能通过人脉内线,悄然传递消息。苏联计划对中国实施核打击这种重大消息,就是美国在外交酒会上,通过私人,以非正式方式传给周恩来的。八九年学运期间,中国当局虽然密探到处有,他们能及时掌握学生动向,但学生与他们之间没有沟通渠道,他们背地的运作情况,权力集团外部无人知晓,了解只言片语,只是极少数人的专业知识。这种情况下,唯有公开的消息可为学运的参照。这类公开的消息如:胡耀邦逝世、4·26社论、赵紫阳下台,军事戒严,军队进城等,当局每一个公开的消息和明确的行动,学运都充分吸纳,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即便如此,当军队戒严,赵紫阳下台的确切消息传来,立即停止绝食的决定依然难以兑现。因为对那些绝食进入第七天的学生而言,停止绝食已经不意味着停止争取对话,而意味着自取其辱,面对中共的冷漠,他们淡化了绝食初衷,转而感到,坚持绝食就是坚守自己的尊严和人格。笔者当时人在绝食团指挥部的广播站,周围就是绝食的学生,这是我直接确认的事实。

评判过去的事件依据现在的信息,以32年后的认知评价32年前的事端,这是浪漫主义者们常犯的错误,这样的错误,不进入具体事件的具体环境,犯起来不仅容易,还特别“正确”。苏轼的二任妻子王闰之当年将苏轼的很多手稿付之一炬,后世论者因此责备王闰之不负责任,因为她的举动导致中国永远失去了苏轼那部分珍贵的手稿、诗词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莫大的遗憾。确实如此,但是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才能知道:当时苏轼因写作诗歌被诬陷,正身陷囹圄于所谓“乌台诗案”期间,构陷牵连七十余人,审理紧锣密鼓,这些手稿一旦败露,即可成为陷苏轼于不义的奸佞小人的旁证,极可能导致他狱中丧命,王闰之如何能够不顾苏轼性命和全家十口安危,保留这些祸根般的手稿?是因为她的谨慎和果断,中国文学史上才有苏轼到苏东坡转变和他后半生的全部创作。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是当时情景使然,有其内在逻辑和契机。省查事件,古人都知道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以便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如今反思八九六四民主运动,需要有同样的现场感、历史感。

当事时旁观,是个人选择,事后诸葛,也是个人选择,均无可厚非。但是脱离现实,以笔削自任,俨然判官气象,确实义正词严,而且立于永远不败之地,却无补于事。假如王闰之当初没有烧掉苏轼的手稿而导致苏轼判死狱中,旁观者依然可以“正确地”反思王闰之之罪:她没有及时烧掉苏轼手稿,导致中国伟大词人苏轼英年早死狱中,造成中国文学史上重大的损失!

——当事人总是负谤,观事者永远正确,这是明于理念、昧于事实,罔顾经验,这是一种反思误区,它颠倒了因果律、取消了背景论、拆除了环境说,从而颠覆了或弱化了对八九六四的真正反思。人类历史上,有多少颐指气使的口舌争讼、多少机锋巧用的文字游戏、多少政治正确的言辞论辩、多少哗众取宠的指斥谴责,甚至暗潜心机的自我辩解,就是这样产生的,也是这样消失的。(待续)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2021年6月7日于华盛顿郊外
转载请注明光传媒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北明:八九民运反思之辨(1) ——从苏晓康“八九新说”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