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差别报复事件震惊 #中国社会

文章来源:民生观察

11月以来,中国接二连三发生无差别针对公众的事件,造成数十人死亡,其中影响最大的11月11日在广东珠海体育中心发生无差别撞人酿35死43伤,还有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无差别砍人造成8死17伤、湖南常德永安小学又发生车辆蓄意冲撞人群等,引发社会纷纷质疑是因的不民主、不公开、不透明,民众不满的声音没有表达的渠道,才引发此类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

 

网络上,与这些袭击事件有关的讨论遭到了严格的审查和屏蔽、删除。珠海撞人事件发生的两小时后,就有了报道禁令,这也导致该事件再度陷入了“只有通报,没有真相”的困境。在微博这个以公共讨论为核心的社媒平台上,多个和袭击事件有关的热搜话题遭到了封杀。而能够显示的的搜索结果则是来自官方的通报,以及官方对网上一些不实传闻的否认。审查机器的迅速启动封闭信息,相关图文快速消失、快速被审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事发后在微博、,甚至小红书都很难找到事发的相关影片,社交平台余下的只有一张蓝底白字的警情通报。

 

中国官方目的是扼杀潜在的质疑和批评当局的声音,迫使公众尽快把事情忘掉。但这也激起了公众的愤怒,许多人都在质疑无辜民众接连被无差别伤害,中国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生了什么病?这些孤立的恶性事件背后,是否有一些共性?比如这些案件是否多数以泄愤为目的?行凶者是否都因遭遇过不公,导致对社会有极大的不满?这些人的精神状态是否不正常、人格是否有缺陷,又或者是有其他的原因,造成他们被推向社会边缘?公众认为官方的行径只能是让社会快速遗忘,没有吸取教训,只能导致悲剧一再上演。

 

有网民在社交媒体上隐晦的说“冤有头债有主,出门右转找政府”。也有人认为“中国社会明显已经病了。”、“民众被剥削太狠了,连维权和发声管道都被堵死了。”、“有能力离开中国的赶快逃吧。”、“底层人杀害底层人,真是太可悲了。”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曲卫国在微博上贴文认为中国最近发生的“无差别报复社会”的案子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嫌疑人属于弱势,很多人有精神健康问题,认为受到不公正对待,而且觉得没办法让人听取自己声音。“建立一个社会安全网和心理辅导机制很重要。但是,为了让这些案件的发生降到最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通能够监督和暴露权力运用的公开渠道”。曲卫国的微博贴文随后被审查者删除。

 

网民yanbeifei23说:“要不怎么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每天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安全训练,防止被刀砍、被车撞、被箭射、被下毒、被棍打、被围殴,以及情杀、仇杀、他杀、自杀。黄沙百战穿金甲,久卧病床终成医。”

 

微博网民 @脸叔ak 发表的遭审查的微博贴文说,同事的一个说法很有趣。他说我们这种底层互害的戾气是有文脉传统的。比如说窦娥被无赖陷害被昏官判死刑,结果窦娥临死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居然没有一桩是具有逻辑关系的,或者针对自己冤情的制造者的,大旱三年,意味着责任由全天下其它无辜老百姓承担。西游记里凤仙郡一节,郡守夫妻吵架打翻了供品桌,招致玉帝降怒,惩罚也是大旱,要鸡啄完米山蜡烛烧断金锁才给降雨。看下来,玉帝的报复比窦娥还没有逻辑,但特别有权任性特别爽。结果唐僧师徒到凤仙郡时,郡守一家好好的,老百姓十室九空。妈的,讲到这里我已经有点胆战心惊了。在这两个故事里,上位者和下位者的想法出奇一致,都没有就事论事,权责对等,出了事儿受了委屈,都要全天下的人给我付出代价,哪怕大旱三年白骨遍野,也要把心里的气发泄出来。社会,我们所谓公共领域,只是一个许愿撒气的厕所,从来没有获得真正的地位并受到呵护。对于构成社会的其它人,上位者不在乎,失意的下位者们亦是如此。

 

在微信上有关报复社会事件的评论汗牛充栋,但是几乎悉数被删除。作者雅君的好用分享在其“雅君的好用分享”发表的后来被删除的评论珠海撞人事件警情通报文章《浅聊这则官方声明的五个问题》说,官方声明写男性的极端暴力行为是“离婚后对其财产分割结果不满而引发”,至少有以下五个问题。

 

雅君的好用分享的文章认为问题有:1.过于简单化了犯罪行为的多方面性质。2.也可能会强化有害的刻板印象,即:男性在感到受挫时有权做出攻击性反应,男性离婚时采取暴力行为是可以理解或预期的。3.这种表达内含一种微妙对无关者的谴责。4.强调离婚和财产纠纷导致暴力行为,可能也会污名化那些有离婚经历的人。5.从法律角度来看,犯罪行为本身应该被单独认定为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而不应该过多地将其与不相关的离婚财产这一民事纠纷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可能会模糊焦点,影响对案件的定性和处理,也转移公众和执法部门对该起公共安全犯罪的关注和打击重点。

 

前《新京报》、《南方周末》记者褚朝新在其微信公众号“衣者朝新”发表的后来被删除的评论珠海撞人事件文章《我们需要知道更多,也有权知道更多》说,当下的情形显然已经到了 “事情频发、原因不明”的地步,正如前面说的,官方通报能像珠海这样及时有效的已经不多,更多通报三言两语,生怕多说一句话,生怕老百姓多知道一点点。结果呢,大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又出事了”。这才真正会导致“社会恐慌”。很多事情,我们需要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才能反思、才能群策群力去避免类似的事情继续发生,或者即便是无法避免有些事情的发生但能有效减少无辜受害者和受害的程度。

 

褚朝新的文章说,有些事情,只需要某个人反思;有些事情,只需要某个群体反思;有些事情,需要某几个群体反思;有些事情,可能需要全社会集体反思。但是,如今信息无法正常传播,我们无从得知到底发生了什么,无从得知到底该谁反思,自然也就无法群策群力去尽量避免类似的惨剧再次发生。信息高压之下,人人自危,慌乱之下更容易出事。只有将高压逐步释放,危险才会越来越少。社会的稳定、人心的平静从容,从来不是靠制造信息真空可以实现的。

 

作者里约热泪奴在其微信公众号“常识流通处”发表的后来被删除的文章《杀害一个人,世人常有恻隐之心;但是,消灭一个符号呢?》说,据说最近有些社区在统计“四无”人员和“五失”人员。“这些人最大的特征是没有软肋,了无牵挂,是社区的重点关注对象。”这个世界上,谁都是有或曾经有软肋的人。当然,生活也是随时可以去除一个人的软肋的,比如,按照“四无五失人员”的标准,按照男女失衡的比例,若干年后,多出来的数千万光棍也会加入“四无五失人员”行列,够社区工作人员忙的了。

 

里约热泪奴的文章说,所谓“四无五失人员”当然可能对社会构成危害,在特定情况下走极端的概率会增加。但是,由于一个人的境遇乃至身份是流动的,兼之基数巨大,排查“四无五失人员”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个社会,一些人之所以充满戾气,本质上,与‘人“的教育的缺失有关。简单说,就是把人符号化、标签化了。很多人为暴力杀戮叫好,并且理直气壮,是因为,被害者被他们贴上了一个特定标签。当一个人被标签化、符号化,被抽离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等有血有肉的“人”的身份,附着其上的人类基本情感也就消失了。杀害一个人时,世人常有恻隐之心;但是,消灭一个标签、一个符号,一些人心里涌起的可能只有快感。

 

里约热泪奴的文章认为,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个人的安全,我们的社会要取得脱胎换骨的进步,最终还得回归人的本身。熊培云说过这样一句话,符号抵达的地方,也常常是理智崩溃的地方。那么换过来,当贴在他人身上的标签与符号消失,为他人赋予人的基本情感与温度,常识与理智才能在我们的社会回归。当更多人拥有了良知、理智这样的“软肋”,也就不必为“四无五失人员”绷紧了神经。

 

作者项栋梁在其微信公众号“基本常识”发表的后来被删除的文章《很痛心但很遗憾,没有什么办法能阻止悲剧发生》说,发生在珠海致数十人遇难的这场恶性案件,其实没有什么简单直接的办法能够预防和避免。恰恰相反,如果为了交差而硬要做点什么,运动式地采取某些措施,反而可能激化产生新的社会矛盾。

 

项栋梁的文章说,在亡羊补牢的措施里,被提到最多的是及时摸排化解社会矛盾,摸排盯防重点人群,这也是各地发生恶性公共安全案件后的常规动作和标准动作。你说这么做有用吗?或许是有点用的,清查一遍,威慑一番,也许真能避免短期内出现恶性案件。但是,这些“重点人员”的问题解决了吗?必然是没有的。运动式排查一圈,并不能对化解社会矛盾有任何的实际帮助。反而有可能因为部分执行者工作方法不当、态度恶劣、虚假承诺等情况,导致原有潜藏水面之下的社会矛盾被激化升级。那些看似深入本质,直达根源的解决方法,一旦你了解了它实际的操作方法就会明白,都是一级做给一级看而已。“重点人员名单”里边清清楚楚,真要想解决矛盾,还用等到现在?再说了,珠海绝对算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和法治文明排名靠前的城市了,莫非只有珠海存在那些社会矛盾?

 

作者维舟在其微信公众号“维舟”发表的后来被删除的文章《当暴力受害者从老外变成中国人:我们都可能成为暴力的受害者》说,尽管有些信息尚待厘清,但大体可以断言,制造这些无差别暴力攻击的,都是旨在报复社会的失败者。无论他们选择的攻击对象是平民、孩子还是外国人,其内在动因和报复手段没有本质的区别,也同样的懦弱残忍,并不因为他们攻击对象的身份有何不同而应受豁免。也就是说,这种无差别的暴力袭击之所以必须受一致谴责并予以严惩、打击,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它具有反社会、反人类倾向,因为我们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其受害者,误以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是一种天真的侥幸心理。

 

维舟的文章说,我们当下也迎来了这样的时刻:我们不能再假装这些无差别暴力攻击是不同的孤立个案,不能仅仅严惩凶手之后就假装它没发生过,不能假装我们这个共同体内部没有任何矛盾,仿佛危险只能来自外部,更不能侥幸以为我们不可能成为受害者。正视问题当然很痛苦,但诚如詹姆斯·鲍德温所言,“我们无法解决我们不愿意面对的问题。”如果不能深入反思这些事件背后的问题,消除这类悲剧发生的土壤,那么,我们都是罪人。